关于癫痫病的病因各代医家对此颇为重视,论述较多,认为痰邪瘀积是癫痫发作的物质基础,素体虚弱,先天不足,病为痰邪,或与风、惊、食、瘀、虚互结而发。
一、各代医家对癫痫病因病机的论述
(一)六淫致病,风邪为上
古代医家认为外感六淫皆能致痫,如龚信《古今医鉴·五痫》说“夫痫者……原其所由……或为六淫之邪所干”,而以风邪为重要致病因素。风为阳邪,其性炎上,而头居高位,易被风侵,巢元方(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·痫候》云:“风痫者,因厚衣汗出,而风入之”强调风邪人中致痫。朱棣《普济方·婴孩一切痫门·风痫》则云“风之为病,皆由腠理疏弱,营卫虚怯,经络不顺并窍闭是谓风痫之至也”,说明在素体虚弱的情况下,卫表不固,营卫不足,易为风邪闭阻经络致痫。陈士铎《石室秘典录·卷一》说:“有羊癫之证……痰迷心窍,因寒而成”提出寒邪致痫。《灵枢·五乱》所云:“乱于头,则为厥逆,头重眩仆”则指外感时疫瘟毒致痫。赵学敏《串雅内编》所论“有羊癫症……得之小儿之时居多,内伤脾胃,外感风寒,结在胸膈之中,所以遇风寒便发”指外感风寒而发。《普济方·婴儿一切痫门》记载:“其脏坚固不受邪,若风热蕴积乘于心,则令恍惚不安,精神离散,营卫气乱,阴阳相病,故发为癫痫也”是谓风寒为患致痫。隋唐至今均认为风痰是致痫的主要病因病机,素体痰浊壅塞,随气上逆或蒙蔽清窍,或阻滞经络而发癫痫。
(二)情志失调。尤重惊恐
各代医家对癫痫病因病机的论述,多强调情志致病因素,七情内伤,气机不畅以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,扰乱神明而致痫,而在情志致病中,尤重视惊恐致痫。陈无择在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癫痫叙论》中说:“夫癫痫病,皆由惊动,使脏气不平,郁而生涎,闭塞诸经,厥而乃成,或在母腹中受惊,……逆于脏气”所致,《素问·举痛论》中就有“恐则气下”“惊则气乱”的论述:“惊则心无所倚,神无所归,居无定所,故气乱矣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·惊痫候》曰“惊痫者,起于惊怖大啼,精神伤动,气脉不足,因惊而作痫也。”《寿世保元·痫证》曰:“盖痫疾之原,得之惊,或在母腹之时,或在有生之后,必因惊恐而致疾,盖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恐多归肾,惊气归心,并于心肾,则肝脾独虚,肝虚则生风,脾虚则生痰,蓄极而通,其发也暴,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。”可见在情志致病中,惊恐为常见,由于突然大惊大恐致气机逆乱,血随气逆或痰随气壅,蒙蔽清窍,经久不化,每遇诱因则发。
惊恐致痫多见于小儿,如《景岳全书·杂症谟·癫狂痴呆》指出小儿痫证“有从胎气而得者,有从生后而得者,盖小儿神气尚弱,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,舍空则正气不能立而痰邪足以乱之”,《素叫·奇病论》云:“人生而有病癫疾者……病名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时,其母有所大惊,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故令子发为癫疾也”,《,临证指南医案·癫痫》也指出“痫病……或由母腹中受惊,以致内脏不平,经久失调,一触积痰,厥气内风,卒焉暴逆,莫能禁止,待其气反然后已,概小儿或从胎气而得,或生后而得,皆因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神气怯弱或平素体内风痰蕴积复因惊恐,正气不能自主,气血逆乱,风痰扰动则发癫痫。”
由上可见在七情致病中,情志失调以惊恐为常见,为重要。由于突受大惊大恐,致使气机逆乱,进而损伤脏腑,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;心气受损则心气涣散,神不守舍;脾
胃受损则精微不布,津液失化,痰浊内聚,经久不化,遇逢诱因,则痰浊或随气逆,或随火炎,或随风动,蒙蔽脑窍,发为癫痫。
(三)饮食起居失节。责之于脾
隋唐至今均认为痰邪是致痫的主要病因,而脾为生痰之源,饮食不节,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。痰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,均由脾失健运而生,脾胃功能失调,不仅能产生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,还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化生,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影响其他脏腑功能,从而影响精神活动的正常维持,引起神志疾病。《丹溪心法·痫》中指出“痫证有五,无非痰涎壅塞,迷闷孔窍。”龚信《古今医鉴·五痫》断言痫病“皆是痰迷心窍”,楼英《医学纲目·癫痫》说:“癫痫者,痰邪逆上也”,“痰在膈间则眩晕不仆,痰溢膈上则眩晕仆倒于地而不知”,明确阐明了痰邪是癫痫发作的基础,乃外感火动生风,煎熬津液,结而成痰所致,素体病为痰邪,或与风、惊、食、瘀、虚互结而发。
饮食不节,食积不运,或脾胃蕴热,壅塞中焦,积而成痰,伏于体内,待热极生风,痰随风动,阻塞经络,扰乱神明则为痫证。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”晾痫候》云:“食痫者,因乳哺不节所致”,《证治准绳》中说:“食痫,其病在脾,脾纳食嗳吐馊气即发此病”,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认为“食痫,食过积中脘,一时痰热使之然”,《寿世保元·痫证》说:“脾虚则生痰”,李梃《医学入门·痫证》指出“盖伤饮食,蓄积为痰火”。故有“痫由痰致,痰自脾生”之说。而在小儿癫痫中,由于小儿饮食不能自制,脏腑之气未充,或喂养不当而致痫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劳逸过度,生活起居失节,亦可致气机逆乱而发痫证。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风癫》曰:“风癫,因以房劳过度,醉欲饱满行使”而得,指出劳作过度,房事不节可引发痫证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其母怀娠……若侍御多,血气微,胎养弱,则儿软脆易伤,故多痫病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癫痫叙论)说“夫癫痫病……或在母胎中受惊,或少小感风寒暑湿,或饮食不节,逆于脏气。”皆说明癫痫可由饮食起居不节,脏腑受损,脾虚蕴痰内伏,每遇劳作失宜,房事不节,起居不慎,遂使气机逆乱而触动积痰,痰浊上扰,蒙蔽清窍,壅滞经络,发为癫痫。
(四)先天不足,尤重孕产
中医学明确指出先天因素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,尤以孕妇调养不当致先天禀赋不足和禀受于父母的命门伏邪为重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云:“人生而有病巅疾者……病名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
时,其母有所大惊,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故令子发为巅疾也”,《临证指南医案·癫痫》指出:“痫病……或由母腹中受惊,以致内脏不平,经久失调,一触积痰,厥气内风,卒焉暴逆,莫能禁止,待其气反然后已。”母体是胎儿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,若母体受邪致使气机逆乱,损伤脏腑,则直接伤及胎元,胎元受损,禀赋不足,形神气弱,每遇外因易发癫痫。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少小婴孺上·惊痈)认为“新生即痫者,是其五脏不收敛,血气不聚,五脏不流,骨不成也,多不全育”,所以在《黄帝内经》、《诸病源候论)等书中非常重视孕妇的保健与调养。
在先天因素方面,尤重视命门伏邪。明清医家提出了命门致痫,即指现代的家族遗传。癫痫患者的致病因素禀受于父母,潜伏于命门之中,生后每遇外因诱发,引动命门伏邪,命门之火妄动,则癫痫即发。如《张氏医通》曰“痫证之发,由肾中龙火上升,肝家雷火协助也。”《医学准绳·六要》指出:“大抵癫痫之发……命门之相火,自下逆上,填塞其窍……五脏六腑,十二经脉,皆不胜其冲逆,故卒倒而不知人也。”《医学衷中参西录)说:“因痫风之根伏藏于肾,有时肾中相火暴动,痫风即随之而发”,即是说明癫痫患者的遗传因子潜伏于命门之中,禀受于父母,生后每遇透因而发。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云:“命门者,精神之所舍也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其气通于肾。”肾精与脑髓通,共同作为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,如有命门伏邪,每遇诱因发作则导致神明无主,意识丧失而昏倒;肝主筋,脾主肌肉四肢,肝脾受累则四肢抽搐,而脾失健运,津液不化,湿由内生,则见涎沫上溢于口。
(五)外伤、虫积
颅脑外伤、新生儿产伤或身体跌仆损伤皆能致痫,主要是由于瘀血闭窍扰神所致。鲁伯嗣《婴童百问·惊痫》指出:“血滞之窍,邪风在心,积惊成痫”,周学海《读医随笔·证治类》认为“癫痫之病,其伤在血,寒热燥湿之邪,杂然凝滞于血脉,血脉通心,故发昏闷,而又有抽擎叫呼者,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,即所谓天地之疾风是也。”王清任《医林改错·癫狂痫总论》中论述“元气一时不能上转于脑髓……乃气血凝滞脑气,与脏腑气不接,如同作梦一样。”充分说明脑部跌仆损伤或新生儿颅脑受伤,均可使气血凝滞,脑部脉络受损,筋脉失养则阵挛发作。此外,身体跌仆损伤亦致气血瘀滞,经络损伤,经气不畅,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连接而神志逆乱或四肢抽搐发为癫痫。
因虫至痫,早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就有蛔厥的记载,明清时期如《张氏医通}指出:“癫痫即久,动辄生疑,面色瘦黄,或时吐蛔,默默欲眠,此虫疾为患。”林佩琴所著《类证治裁》云:“因饮食不洁,误食沾染虫卵食物,遂成虫厥发作。”周学海提出:“大抵虫证与痰证相类,痰多怪证,虫亦多怪证也,为眩晕昏厥,为癫痫狂妄,为吐利血水,为皮肤顽麻,奇痛奇痒,四肢拘急”。饮食不洁,虫邪侵入,阻滞气血、经脉,经脉之气不相顺接则发抽搐,昏仆而致癫痫。
综上所述,痫证多内由禀赋不足,先天虚弱,惊恐伤肾,或跌仆撞击,瘀阻脑络或饮食不洁,虫毒侵入,或伤及脾胃,痰浊内生。每遇外感六淫,风邪所干,或肝失条挞,气机逆乱,阳升风动,触及宿痰乘势上逆,蒙蔽清窍而致癫痫发作,因而痫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为密切。病机转化与风、痰、惊、瘀有关,尤以痰邪作祟为重要。若肝肾脾胃之亏尚未太甚,尚能主宰正常的机体功能,正气尚能抗邪,使气机升降处于相对平衡过程,则风、痰、瘀之邪不能形成发病之势,即风邪未动,脑髓血脉中素伏之痰浊、瘀血不致蒙蔽清窍,则癫痫不作。若痫证久发不愈,气血亏虚,一遇诱因触动,如五志过极,劳思过度,则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,必致脏腑气血愈虚,痰浊愈结愈深,痫证久发不愈而成痼疾。痰浊与逆乱之气共行逆上引发癫痫,气散痰降删缓解,若气逆不降则致癫痫持续而不解。